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3组均在无菌条件下开胸,其中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2天给予缬沙坦(10 mg·kg-1·d-1),3组均喂养12周.3组家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5 min及12周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单向动作电位时限(MAPD),并记录心肌梗死后12周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及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的变化.结果 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在心肌梗死后5 min 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心肌梗死后12周,心肌梗死组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仍明显延长(P<0.05),但缬沙坦组3层心室肌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P<0.05),缬沙坦组与假手术组之间TD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缬沙坦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15%对60%,P<0.05).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Ito电流密度分别为(8.56±0.72)pA/pF、(4.51±0.48)pA/pF和(7.24±0.68)pA/pF,心肌梗死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缬沙坦组(P<0.05);缬沙坦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明显降低家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家兔心肌梗死后电重构有关.
推荐文章
中期因子联用氯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影响
中期因子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塑
氯沙坦
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与缬沙坦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心肌再灌注损伤/药物疗法
缬氨酸/药理学
心肌梗塞
超声检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缬沙坦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单向动作电位时限 短暂外向钾电流 缬沙坦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7-291
页数 分类号 R9
字数 43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0.04.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从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644 4360 27.0 39.0
2 王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145 1160 17.0 28.0
3 曹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26 51 4.0 4.0
4 钟亚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科 29 106 7.0 8.0
5 赵庆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71 341 9.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肌梗死
单向动作电位时限
短暂外向钾电流
缬沙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双月刊
1007-6638
11-3859/R
大16开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82-883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59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46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