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一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一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推荐文章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大巴山前陆
叠加变形
构造应力场
印支运动
南大巴山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构造特征
变形(地质)
油气勘探
造山运动
大巴山
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晚中生代构造隆升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约束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晚中生代
构造隆升
大巴山
凤凰山基底隆起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
热年代学
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带
大巴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场 弧形构造 陆内造山 多向汇聚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9-780,封4
页数 分类号 P548|P553
字数 658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24)
共引文献  (839)
参考文献  (3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436)
二级引证文献  (371)
192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1998(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8)
19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0(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2(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3(4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2)
2004(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7)
2005(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0)
2006(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5)
2007(3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8(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14)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4(41)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5(49)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6(6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52)
2017(64)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55)
2018(6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4)
2019(8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83)
2020(3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巴山造山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场
弧形构造
陆内造山
多向汇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