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架设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GM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雨滴谱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对积云形成降水的特征以及降水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对流形成的对流云团,在中小尺度系统的驱动下,可以发展成具有一定降水强度的降水云团,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其具有多单体结构,单体之间的合并增长是云团增长发展的主要方式;水平风场的辐合尤其是中层的气流辐合是云团增长的主要因子.降水形成以冷云机制为主,雨滴谱初期为单峰形,中期为多峰形.这类对流天气的形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气层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地形风使较为湿润的气流沿山谷、河谷向高原主体输送,从而使低空形成潮湿层,而夏季高原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频繁,这些系统结合特定地形,形成动力机制,如气流辐合、抬升等,促使气层释放不稳定能量,形成较大范围的对流性天气.
推荐文章
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的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短时强对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回波特征
风暴结构产品(SS)
温州机场一次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
温州机场
强对流
水汽通量
假相当位温
一次冰雹天气的降水现象仪观测分析
冰雹
雨滴谱
天气现象
强对流
降水现象仪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原一次对流降水的观测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青海环境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高原 对流 降水特征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5-191
页数 分类号 X16
字数 34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2454.2010.04.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肖宏斌 43 232 9.0 12.0
2 周万福 21 107 8.0 9.0
3 张加昆 20 133 7.0 11.0
4 张国庆 20 289 9.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0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原
对流
降水特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海环境
季刊
1007-2454
63-1024/X
大16开
青海省西宁市南山东路116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35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28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