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石津灌区地下淡水区以井灌为主,地下水咸水、微咸水区以渠水灌溉为主,近50年来,地下水埋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特征,井灌区地下水位埋深持续下降,由20世纪50年代的普遍小于4 m下降到目前的15~36 m;而渠灌区地下水位埋深常年在地下水强蒸发带区间波动,以蒸发排泄为主,由此提出了渠水和地下咸水、微咸水混合灌溉增加农灌水源的措施,并计算了混合后矿化度为1 g/L、1.5 g/L、2 g/L、2.5 g/L、和3 g/L时,可增加的农灌开采的地下咸水微咸水资源量为2 472.6×104~21 872.4×104 m3.
推荐文章
黄淮海地区地下微咸水资源农业灌溉模拟研究
微咸水
冻融脱盐
咸水结冰灌溉
咸水灌溉
土壤盐分
河套灌区番茄微咸水灌溉定额探讨
微咸水灌溉
灌溉定额
田间试验
番茄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平衡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微咸水灌溉
土壤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盐分平衡
作物产量
低平原
河北低平原冬小麦长期咸水灌溉矿化度阈值研究
河北低平原
冬小麦
咸水
长期灌溉
矿化度阈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引淡水与地下咸水混合灌溉开源分析
来源期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混合灌溉 地下咸水 微咸水 地下水位埋深 渠灌区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9-132,137
页数 分类号 P641.8|S273.4
字数 435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201.2010.061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光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132 2178 26.0 38.0
2 王金哲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90 1380 20.0 33.0
3 严明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76 1062 18.0 29.0
4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81 1471 21.0 34.0
5 李得龙 14 9 2.0 3.0
6 刘光弟 3 12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4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混合灌溉
地下咸水
微咸水
地下水位埋深
渠灌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双月刊
1672-1683
13-1334/TV
石家庄市泰华街310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08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