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VES自转向酸分流酸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实现大井段、多层系储层改造新方法.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对预测酸液变粘时间以及变粘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试验在9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旋转圆盘仪来测定VES自转向酸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的相关参数.研究表明:在不同酸液浓度下反应速率方程中反应级数m=0.7079,反应速率常数k=5.8439×10-6(mol/L)-m·mol/s·c㎡.对不同浓度酸液体系的系统传质速率研究表明,在三种不同酸液浓度下系统传质速率分别为:1.0475×10-5mol/c㎡·s、8.6567×10-4 mol/c㎡·s和5.3371×10-6mol/c㎡·s,从实验数据看,在高温下VES自转向酸体系反应速率较快,体系pH值上升快,酸液进入储层后迅速建立起粘性堵塞,达到转向分流的目的.
推荐文章
VES自转向酸变黏机理研究
增产措施
分流酸化
VES自转向酸
变黏机理
VES自转向酸破胶问题研究
酸化
分流转向技术
VES自转向酸
破胶
胶凝酸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胶凝酸
酸岩反应
反应速度
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方程
一种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体系
增产措施
酸化
自转向酸
两性表面活性剂
离子效应
酸岩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VES自转向酸反应动力学研究
来源期刊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转向酸化 VES自转向酸 非牛顿流体 反应动力学 传质速率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6-249,253
页数 分类号 TE6
字数 33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7-3426.2010.03.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春明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 20 231 9.0 14.0
2 陈红军 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4 223 10.0 14.0
3 刘岚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2 39 2.0 2.0
4 刘超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3 2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63)
二级引证文献  (30)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转向酸化
VES自转向酸
非牛顿流体
反应动力学
传质速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双月刊
1007-3426
51-1210/TE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华阳天研路218号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47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286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