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数值方法对饱和蒸汽在纵槽管表面的冷凝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发展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建立了液膜的基本方程,并与二维导热方程耦合,用Runge-Kutta法和有限元法解方程,通过迭代,分别得到了传热量以及最大液膜厚度与坐标z的关系式.最后用文中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制冷剂R-113在余弦形纵槽管上的冷凝,并与文献中的实验值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纵槽管的长度(无除液盘时)或除液盘间距应小于最大有效管长,以便纵槽管在温差较大时仍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在温差较小时,数值分析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本文的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
推荐文章
钛波槽管垂直管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
冷凝器
垂直
钛波槽管
强化传热
HFC245fa水平光管与强化管管束外冷凝换热
HFC245fa
冷凝换热
水平管束
强化管
管束效应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膜状冷凝强化换热设计
安全壳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膜状冷凝
强化换热
V型导液槽对HFC245fa水平管束外冷凝换热影响
HFC245fa
水平管束
冷凝换热
管束效应
V型导液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垂直纵槽管强化膜状冷凝换热研究
来源期刊 低温与超导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纵槽管 膜状冷凝 强化传热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制冷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61
页数 7页 分类号 TB6
字数 444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7100.2010.03.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宏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141 881 15.0 21.0
2 齐宝金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2 9 2.0 2.0
3 朱登亮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2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纵槽管
膜状冷凝
强化传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低温与超导
月刊
1001-7100
34-1059/O4
16开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439号安徽合肥市1019信箱
26-40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86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38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