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继CT之后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又一重大进展.它的基本原理来自于1946年美国学者Bloch和Purcell的发现: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某些绕主磁场(外磁场)进动的自旋的质子(包括人体中的氢质子)在短暂的射频电波作用下,进动角增大,当射频电波停止后,那些质子又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同时释放与激励波频率相同的射频信号,这一物理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Bloch和Purcen因这一贡献而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时隔27年后,英国学者Lauterbur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在主磁场中附加一个梯度磁场,并逐点诱发核磁共振无线电波,然后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与重建,获得一幅二维的磁共振图像.
推荐文章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岩石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
岩石物理实验
孔隙结构
流体分布
裂缝识别
驱替
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在眼科斜视教学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
临床教学
斜视
眼科医师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孤独障碍脑结构的进展
孤独障碍
核磁共振成像
脑体积
脑结构
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病人的护理干预
3.0T核磁共振成像
高场强
伪影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计算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影像技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CT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8
页数 分类号 R814.42
字数 56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0270.2010.05.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定川 13 72 5.0 8.0
2 李勤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管学院 9 42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核磁共振成像
CT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影像技术
双月刊
1001-0270
12-1173/TB
大16开
天津市河西区洞庭路20号
6-121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16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