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运用"传递岩梁"理论建立了大采高采场结构力学模型,探讨了大采高采场的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修正了大采高下直接顶及基本顶概念,确立了支架载荷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给定变形"状态,支架缩量应大于顶板下沉量;"限定变形"状态,支架阻杭力与岩梁位态有关.采高增大,直接顶厚度可能大幅度增加,直接顶中出现大跨度悬顶坚硬岩层的几率增大.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传递岩梁(基本顶)"范围相对减少,相关"岩梁"距采场的高度增大.准确地确定悬顶位置、厚度及可能的最大悬跨度是大采高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及支架选型计算的关键.
推荐文章
三软煤层大采高一次采全高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回采工艺
顶板控制技术
研究
应用
大采高综采采场顶板结构特征与支架合理承载
大采高综采
直接顶关键层
直接顶分类
支架工作阻力
冲击动载荷
沙曲矿北翼大采高综采面的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确定
综采工作面
支架工作阻力
矿山压力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其显现规律研究
大采高综采
矿压观测
显现规律
力学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采高顶板控制模型及支架合理承载研究
来源期刊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大采高 结构模型 传递岩梁 采场 液压支架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5-258
页数 分类号 TD323
字数 249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3363.2010.02.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文志杰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24 309 8.0 17.0
2 赵晓东 大连大学中日地层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 284 9.0 16.0
3 尹立明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17 139 5.0 11.0
4 夏洪春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6 95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44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9)
同被引文献  (131)
二级引证文献  (267)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1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5)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2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6(43)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7(5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8)
2018(7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66)
2019(6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4)
2020(2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采高
结构模型
传递岩梁
采场
液压支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双月刊
1673-3363
32-1760/TD
16开
江苏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3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561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