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地下海水坑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超大空间、超大蒸发面的特殊性,导致潮湿季节坑道内的相对湿度非常大,雾气弥漫,海水坑道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基于热力学原理分析了海水坑道内雾气形成的物理机制,指出平流冷却雾、平流蒸发雾及混合雾是地下海水坑道内雾气形成的主要形式,提出采用升温、降湿、通风等几种雾消的综合方法对坑道进行除雾除湿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除雾除湿系统在最恶劣条件下的运行结果及现场可视化观察表明,约6h坑道内雾气全部消散,坑道内相对湿度可达85%左右,除雾除湿效果显著.升温、降湿、通风等几种雾消的综合方法可用于指导同类地下海水坑道及地下建筑的除雾除湿系统设计.
推荐文章
大泷六线鱼地下海水室内养殖试验
地下海水
大泷六线鱼
工厂化养鱼
利用生物海水净化养殖大菱鲆试验
自然海水污染加剧
海水生物净化
曝气
抽取地下咸水防治海水入侵的物理模拟试验
抽取地下咸水
海水入侵界面
抽水强度
抽水井布局
滨海含水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地下海水坑道雾气形成机制及其除雾除湿
来源期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地下海水坑道 雾气形成 除雾除湿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4-981
页数 分类号 TU96
字数 45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0930.2010.06.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福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47 300 10.0 14.0
2 张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92 751 14.0 23.0
3 孙宝芝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49 320 11.0 15.0
4 李彦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32 241 9.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下海水坑道
雾气形成
除雾除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双月刊
1005-0930
11-3242/TB
16开
北京大学老地学楼110室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2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147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