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四川盆地具有明显的多旋回特点,经历了前震旦纪(AnZ)基底形成阶段、Z1-T2克拉通盆地阶段、T3x1-6前陆盆地阶段、侏罗纪-中新世坳陷盆地阶段的构造演化.盆地发育了21个层序界面,多期构造变动导致多期不整合的形成,其界面是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及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界面特征表现为古喀斯特淋滤带、溶蚀残渣、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以及各种结壳、泥裂等暴露标志.其中桐湾运动不整合面(∈/Z)、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D/S)和印支运动不整合面(T3/T2)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在不整合面上下不仅可形成圈闭,而且可形成溶孔洞,改善储集条件,同时不整合面还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
推荐文章
延吉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延吉盆地
多期不整合
构造层
油气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顶界
灯影期
岩溶地貌
油气藏形成
残余厚度
印模厚度
桐湾运动
早寒武世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认识
四川盆地
侏罗纪
自流井组大安寨段
湖相
页岩油气
地质特征
勘探开发新认识
四川盆地东南缘南华系大塘坡组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四川盆地
南华纪
大塘坡组沉积期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碳
裂解气
盐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四川盆地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来源期刊 天然气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不整合 构造变动 界面特征 油气地质
年,卷(期) 201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5
页数 分类号 TE111.2
字数 564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9035.2010.06.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启桂 5 62 3.0 5.0
2 李克胜 2 38 2.0 2.0
3 唐欢阳 2 3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16)
二级引证文献  (123)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2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7(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18(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2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20(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四川盆地
不整合
构造变动
界面特征
油气地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双月刊
2095-1132
51-1736/TE
16开
四川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一段19号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7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37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