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海北部陆架海底沙波是否为残留沙波长期存在争议.为配合陆丰油田的开发,在LF13-2和LF13-1站位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流测量.观测数据显示,本研究区发育两组海底沙波.两组沙波的分布和当今的海底地形密切相关,沙波的波宽、波高,沙脊的长度及延伸的方向也都和现今的水深密切相关.此外,沙波区的底质、沉积物颜色等也随现今水深的变化而变化.跨年度的测量结果显示,从2003年夏季到2005年冬季,海底沙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有明显的沙波迁移,并有新的沙波生成外,沙波区的水深也整体变深,研究区东南端平均加深了0.29 m.由于东沙海底高原的存在,东沙区底流有了复杂的变化.实际的观测结果显示,在9MKII站位,向南的退潮流明显大于向北的涨潮流,但在AEM-HR站位,WNW向的涨潮流则稍稍大于ESE向的退潮流.9MKII站位测得的最大底流速为48 cm/s,有22%的底流速大于20 cm/s,这是启动海底沉积物并能形成海底沙波的最小底流速.本文指出,东沙隆起后,由于强烈的底流侵蚀,在东沙区的中陆架和外陆架区几乎没有现代沉积.构成海底沙波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底地层的剥蚀.测深结果显示的海底加深可能和海底剥蚀有关.很明显,海底沙波和现今的海底底流体系有很好的吻合关系,从而是在现今底流体系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残留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