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作物学报       
摘要:
定位监测河北省衡水地区不同种植格局的杨农复合模式(杨树林龄为6~7年)内土壤含水量、PAR(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析该地区杨农复合模式内作物生产力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杨农复合模式的PAR较粮单作模式降低了32.43%~76.71%,土壤含水量降低了18.67%~42.75%,不同杨农复合模式的PAR和土壤水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合系统的黑麦草生物量与PAR的相关性最大,饲用大豆生物量与PAR和0~4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问的相关性都较大,相关系数均超过0.7500(P<0.05).提高杨农复合模式的PAR和土壤含水量均可有效提高作物生物量,鉴于该地区水资源缺乏,通过间伐或修枝等措施提高复合模式内的PAR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可行措施.
推荐文章
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
杨农复合系统
土壤水分含量
水分消耗
生产力
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征的研究
指征
农业生态环境
盐渍区
海河低平原
杨-小麦复合经营模式的立地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杨粮间作模式
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生物生产力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评价
光照亏缺对橡胶-作物农林复合系统中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农林复合模式
橡胶林
间作作物
光照亏缺
生物量
光竞争
光合生理
叶面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海河低平原区杨农复合模式内作物生产力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来源期刊 作物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杨农复合系统 光合有效辐射 土壤水分 作物生产力
年,卷(期) 2010,(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55-1361
页数 分类号 S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006.2010.0135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183 5114 40.0 62.0
2 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98 2257 29.0 43.0
3 隋鹏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72 1250 21.0 31.0
4 刘月华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7 62 5.0 7.0
5 朱敏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5 5 2.0 2.0
6 曲波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2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杨农复合系统
光合有效辐射
土壤水分
作物生产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作物学报
月刊
0496-3490
11-1809/S
大16开
1950-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614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