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占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推荐文章
加里曼丹岛和马来半岛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岩相古地理
中特提斯
中生代
加里曼丹岛
马来半岛
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第四系潜水浅埋带分布规律
祁连山山前
第四系地下水
控水构造
相对浅埋带
近30年祁连山南坡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祁连山南坡
降水量
变化特征
祁连山北坡中段祁连圆柏群落学特征的研究
祁连山北坡中段
祁连圆柏
群落学特征
种群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年,卷(期) 201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6-156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67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0.01.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
共引文献  (99)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