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替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7 Ma,显示为一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该构造层序被一系列不整合面、海泛面和湖泛面分割为4个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层序(构造地层单元),其充填特征表现为:底部具有典型的挠曲前缘隆起不整合面,层序1的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建造和淹没过程,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2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砂岩和砾岩;层序3的底部为大型湖泛面,中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砂泥岩夹煤层,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4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粗碎屑砂砾岩和湖泊相泥页岩构成具有向上变细的垂向结构,并截切下伏地层.虽然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剖面几何形态总体上呈现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但是其内部却由次级的楔状层序和板状层序组成,其中层序1和层序3为楔状体,层序2和层序4为板状体.楔状层序显示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沉积厚度大,以纵向水系为主,具有双物源(包括来自龙门山和前缘隆起区的物源),并以点状物源为主,盆地的西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中部以湖泊相为主,东部发育小型三角洲或碳酸盐缓坡沉积物,处于欠补偿状态;板状层序显示为西、东厚度基本一致的板状层,沉积厚度较小,仅具有来自于龙门山的有物源,以横向水系为主,以线状物源为特征,盆地的西部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为主,盆地的中东部为湖泊相沉积物,处于过补偿状态.对晚三叠世楔状前陆盆地进行了弹性挠曲模拟和逆冲事件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形成机制为构造负载,挠曲盆地的挠曲刚度为(0.5~5)×1024N·m(相当的弹性地层厚度为43~55 km).晚三叠世龙门山冲断带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板块推进速率为5~15 mm/a,由2个逆冲子事件构成,早期的推进速度较大,为15 mm/a;晚期的推进速度较小,为5 mm/a.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楔状构造层序
板状构造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系统
走滑剥蚀卸载系统
弹性挠曲模拟
大陆碰撞作用
中新生代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成山成盆成藏动力学
动力学
川西前陆盆地
龙门山
天然气成藏过程
流体跨层流动
川西坳陷中段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勘探
油气勘探
构造形变
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川西坳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
来源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楔状层序 板状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 剥蚀卸载 弹性挠曲模拟 晚三叠世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1-411
页数 分类号 TE121.2
字数 109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10.04.00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4)
共引文献  (242)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334)
二级引证文献  (23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4(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5(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6(2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7(4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35)
2018(4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9(6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0)
2020(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楔状层序
板状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
剥蚀卸载
弹性挠曲模拟
晚三叠世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9727
51-1634/N
大16开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62-24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4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404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