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九寨沟旅游景区,对公路和栈道进行人工降雨径流污染负荷的过程研究。浓度过程曲线表明,初始高浓度与平台期浓度之间相差3~5倍,而负荷过程曲线表明,各时段负荷曲线无明显峰值存在。这意味着污染物平均浓度的获取,需要降雨径流的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数据的较大样本,才能消除随机性影响。而各时段负荷数据向平均负荷期望收敛的速度,将比平均浓度期望更快。利用这一规律,以平均负荷值代替降雨事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EMC),构建了基于平均负荷值的年地表径流负荷模型。本模型只需要有限场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就可获得特定地区面源污染物的平均负荷值。在消除随机不确定性同时,提高了可操作性。采用研制的模型,计算出九寨沟各子区公路面源的TP排放负荷,在0.87~2.07 kg/a之间,栈道面源TP排放负荷,在0.27~1.22 kg/a之间。
推荐文章
绿色屋面降雨径流水质及消减污染负荷研究
绿色屋面
降雨径流
径流水质
污染负荷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模型研究
太湖流域
污染负荷
点源
非点源
太湖地区典型小城镇降雨径流N P负荷空间分布的研究
乡镇功能区
降雨径流
氮磷负荷空间分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平均负荷的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模型研究
来源期刊 污染防治技术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面源污染 九寨沟 污染负荷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
页数 4页 分类号 X1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于苏俊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 440 12.0 20.0
2 吕燕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14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面源污染
九寨沟
污染负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污染防治技术
双月刊
大16开
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47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40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