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Eulerian多相流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水煤浆流动的液固两相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对水平管入口段内水煤浆流动进行了模拟.模型采用颗粒动理学理论求解固相本构方程,采用RNG k-ε湍流混合模型描述颗粒间具有强烈作用的两相湍流流动.针对水煤浆中煤粉颗粒的双峰分布特性,将煤粉看作2种大小不同的固相,同时考虑固相与液相、固相与固相之间的动量交换.模型有效性通过Kaushal等试验结果和水煤浆的压降试验验证.通过模拟考察了入口段内速度及浓度分布过程和入口段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力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对浓度和速度分布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固相体积分数在30%~49.5%范围内,入口段长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平均流速(0.2~5.0 m/s)先增加后减小.
推荐文章
文丘里管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文丘里管
Fluent软件
流量
雷诺数
水头差
凝胶模拟液直圆管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凝胶模拟液
直圆管
数值模拟
窄间隙矩形多通道流动交混特性数值模拟
窄间隙
多通道
流动交混
数值模拟
环空响应段流体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随钻防漏堵漏
物理法
侧向射流
环空流体
数值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平管入口段内水煤浆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来源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水煤浆 入口段 多相流模型 颗粒动理学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2-408
页数 分类号 O373
字数 49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0505.2010.02.03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段钰锋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139 1502 22.0 31.0
2 赵长遂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214 2856 27.0 39.0
3 蒲文灏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22 308 13.0 17.0
4 刘猛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38 239 8.0 14.0
5 陈良勇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28 272 10.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煤浆
入口段
多相流模型
颗粒动理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1-0505
32-1178/N
大16开
南京四牌楼2号
28-1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1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7131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