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蛋白激酶B(AK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A、B组,手术A、B组,手术并予atRA治疗A、B组(治疗A、B组),每组各6只.各组均给予高脂饮食14 d后,手术组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 d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7 d处死A组动物, 28 d处死B组动物.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粥样硬化病灶中AKT1、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手术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 28 d时增生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AKT1、 PCNA阳性表达明显.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 28 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手术组(t=3.797、3.704,P<0.01),AKT1、PCNA阳性表达指数亦低于手术组(t=4.741、2.890,P<0.05).结论 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AKT1、PCNA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推荐文章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PKCα和MAPK表达的影响
维甲酸
血管
平滑肌
增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Cα
电针对实验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VCAM-1的影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电针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全反式维甲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功能
超声
全反式维甲酸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细胞凋亡及p53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全反式维甲酸
内膜增生
凋亡
p53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VSMC增殖及AKT1表达影响
来源期刊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维甲酸 肌细胞,平滑肌 冠状动脉再狭窄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5-137,13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43.3
字数 36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4488.2010.02.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果雄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62 432 13.0 18.0
2 张社华 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 42 302 11.0 15.0
3 张青青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264)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维甲酸
肌细胞,平滑肌
冠状动脉再狭窄
原癌基因蛋白质c-akt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2-4488
37-1356/R
大16开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24-126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6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859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