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包膜活性炭血液灌流装置对血液中百草枯灌流吸附后的清除率.方法 采用包膜活性炭血液灌流装置对模拟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样进行灌流吸附,将吸附后血样经0.7 mol/L高氯酸萃取后,用紫外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并计算清除率,进行了不同吸附剂用量、不同灌流时间的选择和不同吸附剂对中毒患者血样的灌流清除率的比较.结果 方法的检出限为0.05 ng,10、100、200μg/ml,3种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0.76%~95.80%,相对标准偏差为1.69%~7.98%.百草枯浓度在5.0~150.0μg/ml范围内,最佳吸附剂用量为350 mg,最佳灌流时间控制为2.0 h,灌流吸附后血中百草枯的清除效率为97.69%~99.52%.结论 用包膜活性炭吸附剂进行血液的灌流吸附,能迅速降低血液中百草枯浓度,对抢救重度百草枯中毒的危重患者有重要价值.
推荐文章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救治百草枯中毒体会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百草枯中毒
血液灌流在百草枯中毒中的应用
百草枯
中毒
血液灌流
疗效
306例百草枯中毒病人血液灌流的急救护理
百草枯
中毒
血液灌流
急救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人的护理
百草枯中毒
急性
血液灌流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液灌流吸附后百草枯清除率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百草枯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血液灌流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8-360
页数 分类号 R5
字数 364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0.05.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雁君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62 247 8.0 11.0
2 赵艳霞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35 103 6.0 8.0
3 张建萍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35 87 5.0 8.0
4 程晓平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26 96 6.0 8.0
5 郭建丽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17 39 4.0 6.0
6 李宁 21 32 4.0 5.0
7 王艳 济宁医学院卫牛检验教研室 9 54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196)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82)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7(2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8(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百草枯
色谱法
高压液相
血液灌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月刊
1001-9391
12-1094/R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6-50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93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3375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