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上海医学       
摘要: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及随访、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0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出院后的随访情况.根据有无CAL将患儿分为两组,对KD引起CAL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例患儿中男128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75: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为1.67岁,其中90.0%的患儿≤5岁.不完全KD(IKD)21例(10.4%).患儿均接受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其中15例(7.5%)对IVIG治疗无反应,接受了第2次IVIG和(或)激素治疗.201例KD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155例(77.1%);CAL46例(22.9%),其中轻度CAL33例(71.7%),中度CAL 8例(17.4%),冠状动脉瘤(CAA)5例(10.9%).冠状动脉正常患儿与CAL患儿间年龄≥1岁、热程≥10 d、≥10 d开始应用IVIG治疗、IKD和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构成比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对以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年龄<1岁(OR=0.372,P=0.020)、≥10 d开始应用IVIG治疗(OR=16.250,P=0.000)、对IVIG治疗无反应(OR=24.442,P=0.000)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CAL患儿中失访2例(4.3%),其余44例随访6个月~7年,39例(84.8%)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未恢复5例(10.9%).结论 临床上对<1岁的发热患儿,一旦符合不完全KD的诊断,应及时予IVIG治疗.KD合并中至重度冠状动脉瘤形成者,应行多层螺旋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即使急性期冠状动脉无扩张的病例,也应进行长期随访.
推荐文章
川崎病60例分析
川崎病
流行病学
临床分析
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诊断
治疗
82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90例婴幼儿川崎病回顾性分析
川崎病
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崎病201例回顾性分析
来源期刊 上海医学 学科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 危险因素
年,卷(期) 2010,(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6-659
页数 分类号 R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48)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8)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
危险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医学
月刊
0253-9934
31-1366/R
16开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623号
1978-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697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86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