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上海医学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比例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137例经超心动图声和造影检查证实且具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导管堵闭手术,术后即刻出现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心律减慢等)者(C组)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经静脉泵注射肾上腺素.术后即刻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层随机进行对比研究:A组,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每日1次,持续3 d;B组,不做特殊处理,待心律失常出现持续24 h后再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38例患者出现传导阻滞,占27.9%;术后即刻99例患者未出现传导阻滞,占71.6%.A组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和一过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别为9.8%和5.9%,均显著低于B组的41.7%和27.5%(P值均<0.05).结论 经导管堵闭膜周部VSD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比例相对较高,术后7 d内连续心电监护和预防性使用激素是必要的,且需要进行严密的随访.
推荐文章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的疗效视察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经胸微创镶嵌手术治疗2岁以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非体外循环
微创镶嵌手术
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和成人室间隔缺损的比较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儿童
成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成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上海医学 学科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437
页数 分类号 R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46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医学
月刊
0253-9934
31-1366/R
16开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623号
1978-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697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86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