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氮(Soil organic C,SOC,Total soil N,TSN)量对摸清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氮固定潜力,寻找碳汇丢失之谜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区子午岭林场3种典型人工林(油松、刺槐、小叶杨)和3种天然次生林(辽东栎、白桦、鼠李)为对象,在设立的18个样方内,分层测定了0-100 cm土层SOC、TSN和DOC(Dissolved organic C,DOC)量变化,监测了样方内地表长年凋落物积累量及其碳氮组成.1m土层内SOC、TSN和DOC含量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表层(0-20cm)SOC、TSN储量分别高42%、22%,但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相对量最大.人工林下,20-100cm土层SOC储量为33.6 t hm-2,占1m土层的55%;TSN储量为3.9 t hm-2,占1m土层的57%;天然次生林下,20-100cm土层SOC、TSN储量分别为55.3 t hm-2、6.0 t hm-2,占1m土层储量分别为59%和63%.其中,40-6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82%、65%;其次为20-40cm,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碳氮储量分别高了73%、65%.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SOC与DOC、TSN、Olsen-P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不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也具有较强的碳氮固定能力;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和长年地表凋落物量都高于人工林.
推荐文章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次生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红松人工林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
地形因子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关系——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例
黄土丘陵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
人工林
普通最小二乘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林土壤CO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黄土高原
土壤CO2释放
土壤微生物
人工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固定能力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深层
年,卷(期) 2010,(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11-2620
页数 分类号 S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6)
共引文献  (919)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386)
二级引证文献  (465)
192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4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2(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3(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4(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0(3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2(3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3(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4(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5(2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3(2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4(4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5(72)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64)
2016(7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69)
2017(85)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79)
2018(8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80)
2019(8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2)
2020(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固定能力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深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