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深人单周期脉冲技术的研究介绍了采用短路-锐化组合开关产生双极脉冲的高功率超宽带双极脉冲产生技术,双极脉冲形成线产生的双极脉冲电压峰--峰理想值等于人射脉冲峰值电压的2倍.在讨论了双开关形成双极脉冲的原理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双极脉冲形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介绍了进行研究的实验装置以及双极脉冲形成线的结构;分析了短路开关、锐化开关以及形成线的长度对形成的双极脉冲的影响.得到的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为:当输入的单极脉冲的电压值为855.5 kV时,双极脉冲负峰电压为841.0 kV,正峰电压为585.8 kV,公共沿为740 ps,双极脉冲峰--峰值电压是人射脉冲峰值电压的1.67倍.
推荐文章
超宽带双极性脉冲间隔调制
调制
超宽带
双极性脉冲间隔调制
基于射频三极管的超宽带引信脉冲源
超宽带引信
脉冲源
射频三极管
ADS仿真
多脉冲组合调制超宽带通信性能研究
扩展等重码
多脉冲位置极性组合调制
超宽带
误码率
超宽带脉冲产生研究
超宽带
脉冲
产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短路-锐化开关组合形成超宽带双极脉冲实验分析
来源期刊 高电压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高功率 超宽带 双极脉冲 短路开关 锐化开关 环形开关 脉冲形成线
年,卷(期) 2010,(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55-2559
页数 分类号 TN782
字数 211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周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30 181 9.0 11.0
2 丁恩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16 44 5.0 5.0
3 陆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20 107 6.0 9.0
4 刘天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9 21 3.0 4.0
5 张现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9 63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81)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功率
超宽带
双极脉冲
短路开关
锐化开关
环形开关
脉冲形成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电压技术
月刊
1003-6520
42-1239/TM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43号武汉高压研究所
38-24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89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1812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