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于低孔、低渗的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渗流条件,提高单井自然产能,使难采储量动用潜力大大提高.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机酸和碳酸的溶蚀作用,大气水淋滤作用,地层有较高含量的可淋滤矿物,超压、断层活动促使溶解介质从产地向溶解层作较大范围的高速流动.同时,指出了长期继承性发育构造的隆起,集中分布的T2断层,与断层结合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有利于次生孔隙的连片发育.对大庆长垣西部地区次生孔隙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齐家北油田、龙23区块为次生孔隙有利发育区,他拉哈地区为次生孔隙较有利发育区,其他酸性流体浓度较高的区块需进一步落实;在密井网条件下,可依据各井区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发育情况及碳酸盐含量的多少预测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
推荐文章
低孔低渗高压砂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高压低渗储层
防止地层损害
防塌
钾盐聚磺钻井液
低孔低渗砂泥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与产能关系
储集层
低渗透油气藏
裂缝(岩石)
生产能力
成像测井
低孔渗储层测井资料评价及地质、工程应用
低渗透储集层
地层参数
测井
压裂
应用
胜利油田
早第三纪
低孔渗储层核磁共振孔隙结构评价方法与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
低孔渗储层
横向弛豫时间谱
伪毛细管压力曲线
孔隙结构评价
分段等面积法
相似对比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低孔低渗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
来源期刊 中外能源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次生孔隙 形成机理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59
页数 分类号 TE3
字数 291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宝辉 128 2122 23.0 38.0
2 郭殿军 4 132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149)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低孔低渗储层
次生孔隙
形成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能源
月刊
1673-579X
11-5438/TK
16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4层430房间 《中外能源》杂志社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4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97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