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1998~2005年资料对堵河流域面雨量、流域内主要水文站点的流量及堵河下游的黄龙滩水库坝前水位等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给出了堵河流域致洪暴雨标准,分析堵河流域致洪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①堵河流域致洪暴雨主要为连续性强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②堵河中上游的西南部及竹溪泉河、竹山官渡河地区对流域降水贡献最大,其次是竹溪河地区.③堵河流域致洪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适合;700 hPa在副高和大陆高压间形成东北~西南向幅合带,西南地区低涡发展东移;850 hPa高原南部低值系统发展并逐日东移至重庆地区,在堵河流域附近形成低涡或切变.物理量场特征为:暴雨前高原地区及堵河流域以南地区增暖明显,影响冷空气以偏东路径为主;暴雨925~500 hPa在30~40° N为NEE~SWW走向的等θse密集带,水汽辐合逐渐有利于堵河流域暴雨的发生.
推荐文章
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江淮流域
梅雨锋
致洪暴雨
环流异常
中尺度涡旋
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及预警指标分析
淮河流域
致洪暴雨
预警指标
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异常水汽输送
淮河流域
致洪暴雨
水汽输送
信号场
Box-Cox变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堵河流域致洪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堵河流域 致洪暴雨 气候特征
年,卷(期) 2010,(1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623-9626
页数 分类号 S422
字数 58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0.18.09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姚道强 4 24 3.0 4.0
2 任玮颖 4 15 3.0 3.0
3 徐茂玲 5 13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堵河流域
致洪暴雨
气候特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