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文学饰政事"是儒家文治思想融入现实政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政治与文学以本末、内外、质文等形态相互依存,并随时代变迁而有种种变化。本文从"以文学饰政事"观念在明代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探讨政治理念与文学精神之间的关系。明初政治以礼治为主导,强调吏事之能,文学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空间。永乐以来的台阁文学是理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体制的产物,文学完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政治与文学被设计为体用关系,从而使"以文学饰政事"成为主流话语。复古文学冲破了台阁一统文坛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重新思考。就政治而言,他们或出于正统观念,或出于讲求实政,或从性情气质出发,对文人政治意识、行为、气质进行了深入反思。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文学可以改变政治的鄙陋状态;文学可以提供一个表现"民事"的空间;文学可以得物之情,自然与政事相通;认定风雅精神与政治相通;肯定作家气节;认为个体性情气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心学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要求个体变化气质,悟得良知,从而达到"政学合一"的应世境界。将文学与政治关系上升到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高度加以探讨,具有多重超越价值。而同时,心学影响下的文学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晚明文人以自得、解脱为中心,刻意保持、维护血气之知,文学成为表达个体适意与内在超越的载体,彻底摆脱了政治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