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摘要:
通过冲熔法和包芯线技术将Zr元素添加到熔液中,制备Cu-Cr-Zr合金,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所得合金的Zr元素收得率,并分析Cu-Cr-Zr合金的铸态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包芯线技术较冲熔法能显著提高Zr元素收得率,提高约32.54%,从而使得生产成本降低.Cu-Cr-Zr合金的铸态组织中主要存在3相,即基体Cu、富Cr相和富CuZr相,不存在富CrZr相,其中富Cr相呈纤维针状和颗粒状,主要分布在基体上,部分Cr与Zr形成三元共晶组织;富CuZr相呈不规则块状,主要分布在晶界上.
推荐文章
CU-Cr-Zr系合金非真空熔铸工艺研究
Cu-Cr-Zr系合金
熔铸工艺
覆盖剂
收得率
高强高导Cu-Cr-Zr系合金的研究进展
高强高导
铜合金
合金化
制备工艺
强化机制
高强高导电Cu-Cr-Zr合金时效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演化
Cu-Cr-Zr合金
时效
组织与性能
断裂
演化
干摩擦条件下Cu-Cr-Zr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
干摩擦
Cu-Cr-Zr合金
摩擦磨损
塑性变形
片状微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包芯线技术在Cu-Cr-Zr合金熔铸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学科
关键词 Cu-Cr-Zr合金 收得率 铸态组织
年,卷(期) 2011,(9) 所属期刊栏目 重有色合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0-873
页数 分类号 TG146.11|TG29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70/tzzz.2011.09.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丁亮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2 23 3.0 4.0
2 赵国平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53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0)
共引文献  (39)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u-Cr-Zr合金
收得率
铸态组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月刊
1001-2249
42-1148/TG
大16开
1980-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44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