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颇令人费解且充满疑难的题域。詹姆逊曾有些无奈地说,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尝试或努力,往往会被人们视之为一种缺少稳固基础且充满悖论的奇异结合,往往呈现出将苏维埃革命时期泛黄的老照片与缤纷霓虹的豪华大酒店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奇异景观和怪诞效果。确实,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不可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似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从来都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勃兴,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在后工业时代或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丧失了解释当下现实的有效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社会生活日益时尚化、碎片化、平面化的文化表征,是一种具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的思想模式,是一种拒斥深度、反对崇高的语言文化游戏。因此,后现代主义与具有崇高革命理想、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之间,不仅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甚至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两种思想体系。虽然,
推荐文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解读
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内涵
解读
马克思主义内在动力探析
马克思主义
内在动力
探析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视角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性观
马克思主义
理性观
实践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
来源期刊 中外文论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解构主义 社会 文化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观点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35
页数 8页 分类号 B089.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伟 辽宁大学文学院 33 58 3.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解构主义
社会
文化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观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文论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
201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9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