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于星系际弥散恒星的研究是分别从观测、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现在已经在邻近星系团及中低红移处观测到弥散恒星,甚至在Virgo及Coma星系团中观测到了单个的弥散恒星.观测数据的积累使得人们能够从统计上了解星系际弥散恒星的性质.研究表明星系际弥散恒星围绕着星系团势阱中心呈椭球状对称分布,其在星系团恒星总质量中所占比例在10%~30%的范围内,和星系团总质量的关系不大,但是和星系团的富集程度有很大的相关,如在一个像Coma这样恒星富集度比较高的星系团中,这个比例能够达到40%甚至50%.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比较成功地预言了弥散恒星的起源和动力学性质,使得人们能够了解弥散恒星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形成,与星系团中最亮星系间的关系及其对星系形成模型的影响,从而对宇宙学研究中的恒星形成、星系中重子物质的分布等做出限制.
推荐文章
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的研究进展
恒星形成
星系演化
气体吸积
质量增长
深度光学/近红外巡天中恒星-星系自动识别的研究进展
深度巡天
恒星-星系识别
光谱能量分布
星系的恒星速度弥散度的归算方法
天体物理学
星系
综述
速度弥散度
视向速度分布
计算方法
星系中分子气体与恒星形成的研究进展
星系形成和演化
星际介质
恒星形成
分子气体
星系形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星系际弥散恒星成分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天文学进展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星系团 弥散恒星 星系形成与演化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述评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0-276
页数 分类号 P157.8
字数 111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8349.2011.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旭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系和宇宙学研究中心 1 0 0.0 0.0
5 林伟鹏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系和宇宙学研究中心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星系团
弥散恒星
星系形成与演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文学进展
季刊
1000-8349
31-1340/P
16开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80号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2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63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