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ECOMSED模型研究分析单纯潮流作用下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的输运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陆架坡度远小于内波特征参量,因此除黄河人海口附近以及其他近岸极浅海域之外,单纯潮流作用下渤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悬沙含量较低,但与实际水动力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悬沙含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底边界层内因为较大的垂向湍流粘性系数,因此悬沙含量可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底边界层之外悬沙含量迅速降低2-3个数量级;同时悬沙含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潮周期(M2)变化特征.潮流作用下,绝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附近,只有少量悬沙可以发生长距离输送.黄河入海泥沙输运通量在口门外呈现一对涡状结构,成为水下三角洲南北两侧泥质沉积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推荐文章
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
黄河
调水调沙
碳含量
入海泥沙
扩散范围
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固结过程抗侵蚀性变化研究
黄河口
入海泥沙
固结过程
临界侵蚀切应力
现场观测
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汇对入海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影响
悬移质泥沙
泥沙粒度
入海泥沙通量
沉积汇
黄河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沉积动力过程的数值模拟
黄河口
调水调沙
三维数值模拟
水沙输运规律
沉积动力过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潮流对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输运的贡献
来源期刊 泥沙研究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黄河入海泥沙 渤海 潮流 数值模拟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短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9
页数 分类号 TV148
字数 692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树宗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系 37 248 10.0 13.0
2 郭佩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系 72 833 15.0 24.0
3 李国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0 723 14.0 25.0
4 王海龙 7 64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21)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河入海泥沙
渤海
潮流
数值模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泥沙研究
双月刊
0468-155X
11-2532/TV
大16开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13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