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近年来氨法脱硫以其低投入,脱硫率高以及有价值的副产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今以并流式湿壁塔脱硫实验装置为例,以氨水作为吸收液,在20℃和常压下研究了氨法烟气脱硫的气液传质与化学反应过程,并且在伴有快速的化学反应吸收的双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并流式湿壁塔氨法脱硫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吸收液pH值、液气比、吸收液浓度、烟气流速以及初始SO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进气浓度为2500 mg·m-3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气比为2.2~2.8 L·m-3,吸收液pH值为5.8~6.5,烟气流速为1.5~2.5 m·s-1;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为氨法烟气脱硫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推荐文章
喷淋塔氨法烟气脱硫模型与实验研究
氨法脱硫
喷淋塔
脱硫效率
模型
传质速率
GSA烟气脱硫脱酸工艺反应塔结垢和湿壁问题分析
GSA工艺
脱酸反应塔
飞灰循环
流场分析
烟气氨法脱硫氨逃逸情况监测与评价
氨法脱硫
氨逃逸
监测
评价
氨法烟气脱硫SO2吸收传质系数研究
氨法脱硫
吸收
传质
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湿壁塔氨法烟气脱硫模型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氨法脱硫 模型 传质速率 湿壁塔
年,卷(期) 2011,(6) 所属期刊栏目 环境化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73-1077
页数 分类号 X701.3|TQ028.17
字数 1986字 语种 中文
DOI 33-1141/TQ.20111104.1417.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叶世超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07 557 11.0 16.0
2 彭健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0 72 5.0 8.0
6 柳海刚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8 63 5.0 7.0
7 蒋凯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5 26 3.0 5.0
8 林怀瑾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8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24)
193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氨法脱硫
模型
传质速率
湿壁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