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对比丙烯酸胶原微球(TAGM)与聚乙烯醇颗粒(PVA)两种不同栓塞剂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反应及安全性.方法:2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在知情同意下被随机分成两组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术,A组(12例)栓塞剂采用丙烯酸胶原微球(Embosphere,500~700μm),B组(14例)采用PVA颗粒(500~700μm).观察患者栓塞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栓塞剂用量.结果:两组在栓塞后综合征、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栓塞剂用量上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结论:丙烯酸胶原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栓塞剂,与PVA相比,不会加重术后反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栓塞剂用量较大.
推荐文章
聚乙烯醇微粒和黄体酮 - 平阳霉素乳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对照研究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
聚乙烯醇
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
以聚苯乙烯-丙烯酸微球为模板制备ZnS/CdS复合空心微球
ZnS
Cds
空心球壳
二(2-乙基己基)磷酸
萃取剂
丙烯酸固相接枝制备高稳定性改性聚乙烯蜡微乳液
低密度聚乙烯蜡
固相接枝改性
高稳定性
微乳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丙烯酸胶原微球与聚乙烯醇颗粒治疗子宫肌瘤的术后反应对比
来源期刊 放射学实践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年,卷(期) 201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1
页数 分类号 R737.33|R815
字数 32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0313.2011.01.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窦永充 深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28 190 8.0 12.0
2 林振文 深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9 29 4.0 5.0
3 初虹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4 60 5.0 7.0
4 张彦舫 深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13 76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65)
二级引证文献  (74)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5(2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6(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7(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8(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子宫肿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放射学实践
月刊
1000-0313
42-1208/R
16开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38-122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2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47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