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graminearum、F.avenaceum和F.meridionale4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2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graminearum1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 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和15-AcDON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asiaticume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和NIV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推荐文章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的毒素化学型及SCAR类型分析
禾谷镰刀菌
毒素化学型
3-AcDON
15-AcDON
NIV
SCAR
盐都区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措施分析
小麦
赤霉病
发生
防治
分析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
防治对策
安徽凤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来源期刊 植物病理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年,卷(期) 2011,(5) 所属期刊栏目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6-494
页数 分类号 S432.44
字数 420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180)
二级引证文献  (103)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0)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9)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1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33)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9(32)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20(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病理学报
双月刊
0412-0914
11-2184/S
大16开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82-214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07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