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尽管有报道说皮肤温度的变化比针刺痛或冷温度感觉对阻滞效果的评定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以前应用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的红外温度记录法,该技术花费大且需要一定的人员培训.在这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中,我们评估简易的红外温度计是否能可靠地预测锁骨下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30例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局部麻醉药(以下简称局麻药)注射后在4个主要神经分布区域监测皮肤温度,且5分钟评价一次感觉阻滞的效果(用无痛温觉为0到正常感觉为2)共记录30分钟.注入局麻药后30分钟内4个主要神经分布区域(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痛温觉消失评分为0视为阻滞成功.皮肤温度的测定采用非接触的温度传感器.结果 阻滞120支神经(每例患者4支神经,共30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成功,4例患者因阻滞失败需补充给药,l例患者改用了全麻.不同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温度变化没有差异.和阻滞前相比,神经阻滞区域皮肤温度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T5 -T30).同一时间神经阻滞区域和非神经阻滞区域的皮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差异(P<0.05,T5且P<0.0001,T10~T30).在某个特定的感觉区域,当5分钟和10分钟时皮肤温度升高1℃或者更高,该神经即被阻滞(评分为0).因此,5分钟和10分钟时4个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温度变化明显,30分钟时神经即阻滞成功.监测显示对侧上肢或中心体温没有变化.结论用红外线温度计监测皮肤温度是判断神经阻滞成功与否的可靠、简单且及时的指标.
推荐文章
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观察
颈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锁骨骨折手术
四维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
臂丛阻滞
入路
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
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分析
B超引导
颈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
手术
锁骨上多点扇形注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研究
麻醉
锁骨上路
扇形注药
臂丛阻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皮肤温度对评定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有效性
来源期刊 麻醉与镇痛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4-87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麻醉与镇痛
双月刊
1673-3134
11-5377/R
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