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材料工程       
摘要:
利用SEM,T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直接淬火Fe-Mn-Mo-Nb-Ti系低碳贝氏体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80℃回火后钢板具有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805MPa,屈服强度719MPa,延伸率25.8%,-20℃冲击功106J.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板条贝氏体回复作用逐渐加强,位错通过运动、合并、重组,使得某些板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逐渐消失,相邻板条合并,组织粗化.620℃回火后板条贝氏体边界模糊不清,位错呈现网状形态,同时发现析出(Nb,Ti)(C,N)复合相,平均尺寸10-20nm.回火后力学性能变化趋势的非单调性,归因于回火过程贝氏体中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与碳的脱溶及析出第二相的强化机制综合作用.
推荐文章
低碳贝氏体钢HQ785淬火工艺研究
低碳贝氏体钢
淬火温度
力学性能
金相组织
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和冲击疲劳性能研究
新型贝氏体钢
组织
冲击疲劳
轧制工艺对CSP生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贝氏体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M-A岛
析出
贝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
贝氏体
回火
残留奥氏体
贝氏体铁素体
贝氏体碳化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直接淬火低碳贝氏体钢的回火组织与力学性能
来源期刊 材料工程 学科
关键词 回火温度 低碳贝氏体 直接淬火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工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39,44
页数 分类号 TG142.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381.2011.03.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蔡庆伍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65 1397 20.0 26.0
2 武会宾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0 1703 21.0 31.0
3 余伟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47 896 16.0 21.0
4 王立军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 149 7.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5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56)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回火温度
低碳贝氏体
直接淬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材料工程
月刊
1001-4381
11-1800/TB
大16开
北京81信箱-44分箱
1956-05-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5866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