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杨沫在创作《青春之歌》时,并不具备创作成熟长篇小说的能力,不得不依托个人经历支撑叙事,融入了个体经验与诉求,不自觉地消解了政治说教的创作意图,取得了跨越时代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可能,使得这部文笔尚显稚嫩的小说获得了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推荐文章
冲不出牢笼的鸟——从女性主义角度看《青春之歌》
林道静
女性主义
女性主体意识
悲剧性命运
中国园林不竭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
生命力
风格特点
论怎样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力
生命力
素质教育
质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对《青春之歌》的一种解析——论不竭的艺术生命力
来源期刊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青春之歌 革命 个人经历 知识分子
年,卷(期) 201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2-134
页数 3页 分类号 I207.42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江伟娇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春之歌
革命
个人经历
知识分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半年刊
大16开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85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4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