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控制因素,对于寻找低渗透背景条件下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研究了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储层微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了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对于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储集层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岩石类型、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对研究区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局部地区展现了很好的物性特征,而这些地区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联合控制,由此,寻找局部相对高渗的油气复合区,是油气勘探的关键.
推荐文章
七里村油田长4+5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4+5
储层特征
胶结
溶蚀
压实
低孔
低渗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
低阻油层
成因
识别方法
长4+5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储层岩石学特征
特低渗储层
岩石学特征
物源
长4+5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白马崾先地区延长组长4+5油藏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长4+5油藏
控制因素
有利区预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子午岭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期刊 天然气地球科学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子午岭地区 储层成因 沉积相 成岩作用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天然气地质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8-493
页数 分类号 TE12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三强 3 1 1.0 1.0
2 朱晓燕 4 5 1.0 1.0
3 刘军锋 4 30 2.0 4.0
4 李建霆 3 8 1.0 2.0
5 马春林 4 8 2.0 2.0
6 张敦华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0)
共引文献  (12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3(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
子午岭地区
储层成因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地球科学
月刊
1672-1926
62-1177/TE
大16开
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54-128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5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550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