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钻井液与完井液       
摘要:
从胶体化学原理以及微观流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水基因相悬浮液分散稳定机理及流变性机理,并由此提出了高密度钻井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调控技术思路,指出通过采用特殊处理剂吸附在加重剂颗粒表面,增大其表面斥力是改善高密度钻井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重要方法.优选出了一种润滑分散剂GR,评价了该处理剂对加重剂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以及对钻井液悬浮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该处理剂可增大加重剂表面Zeta电位,并能改善高密度水基钻井液的悬浮性和流变性.根据所提出的调控高密度钻井液的技术思路,以GR为关键处理剂,优选出了密度为2.80 g/cm<'3>的水基钻井液,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变性,从而验证了该调控思路的可行性.
推荐文章
抗高温高密度饱和盐水聚磺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
复合盐层
高温
高密度
饱和盐水
钻井液
高温稳定性
超高密度高温钻井液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超高密度钻井液
流变性
控制机理
粒度级配
自由水
处理剂对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高温
高密度
油基钻井液
沉降稳定性
元坝地区高密度超高密度钻井液技术
高密度钻井液
超高密度钻井液
钻井液流变性
钻井液性能维护
元坝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密度钻井液稳定性和流变性控制技术
来源期刊 钻井液与完井液 学科
关键词 高密度钻井液 悬浮稳定性 流变性 机理研究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
页数 分类号 TE25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5620.2011.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蒲晓林 西南石油大学CNPC钻井液重点实验室 103 1233 19.0 30.0
2 匡韶华 5 50 4.0 5.0
6 柳燕丽 4 25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75)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58)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密度钻井液
悬浮稳定性
流变性
机理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钻井液与完井液
双月刊
1001-5620
13-1118/TE
大16开
198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76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