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吸入式给药作为一种新型非入侵式给药系统,具有延长用药时间、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病人顺应性等优点,是人们一直探索的理想的给药途径.吸入式给药中载药基体的制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自制的超临界反溶剂过程实验装置上,以聚乳酸作为研究对象,二氯甲烷-丙酮(1∶1,Ⅴ∶Ⅴ)为混合溶剂,制备了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窄的载药基体微粒,分别研究了压力、温度、溶液流速和溶液浓度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二氯甲烷-丙酮为溶剂,制备的微粒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并且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整的球形:各影响因素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均有不同的影响,通过调节操作参数可制得粒径在0.8~4μm的微粒,符合吸入式给药微粒粒径的要求.
推荐文章
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吸入式给药微粉
吸入式给药
超临界反溶剂法
微粉
超临界辅助雾化制备适于气溶胶给药的药物微粒
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
气溶胶给药配方
药物微粒制备
应用超临界流体重结晶技术制备药物微粒
超临界流体
药物微细颗粒
结晶
快速膨胀
抗溶剂
超临界流体反溶剂法制备超细HMX传爆药
材料科学
超细传爆药
亚微米HMX
超临界流体反溶剂(SAS)
包覆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超临界反溶剂技术制备吸入式给药微粒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吸入式给药 微粒 聚乳酸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化学工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0-474
页数 分类号 TQ460.6|R944.9
字数 272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186 2748 27.0 43.0
2 詹世平 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102 350 10.0 14.0
3 张苗苗 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3 14 2.0 3.0
4 陈畅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3 19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8)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吸入式给药
微粒
聚乳酸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