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某水源地地下水的四氯化碳污染调查和日常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晕的形态和变化特征,并选取典型水源井对其四氯化碳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污染发现初期,污染面积为2.73 km2,最高污染浓度为249.7μg/L,随着后期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污染面积减小到1.24 km2,最高污染浓度下降到3.62μg/L.分析认为,污染晕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下水流场的控制,同时受降水量、地下水位标高及开采量等多种因素控制,污染物由北区井群向南区井群扩散.单井四氯化碳含量动态则呈现出南北区的相反特征:在北区,四氯化碳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上升,并随地下水流向南扩散;在南区,四氯化碳含量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下降,并随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漏斗中心汇集.这是由于赋存于SD1井附近包气带中的四氯化碳尚未清除造成的.
推荐文章
某水源地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特征分析
岩溶地下水
四氯化碳
动态特征
某市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动态演化及分析
岩溶水地下水
四氯化碳
污染
某水源井四氯化碳污源调查及分析
四氯化碳
钻探
地下水
土壤污染
饱和浓度
某市X供水井群四氯化碳污染特征研究
岩溶水
四氯化碳
地下水流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某水源地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孔隙水 水源井 四氯化碳 污染晕 动态特征 包气带 污染治理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生态与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9-113
页数 分类号 X523
字数 61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24/SP.J.1201.2011.031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西昭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6 91 5.0 9.0
3 张立宝 2 5 1.0 2.0
4 郭英 2 5 1.0 2.0
5 单强 8 43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9)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孔隙水
水源井
四氯化碳
污染晕
动态特征
包气带
污染治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双月刊
1672-1683
13-1334/TV
石家庄市泰华街310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08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36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