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侧与双侧生长棒在早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9年3月,共18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5例,双侧生长棒13例.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大部分患者手术时年龄<10岁.所有患者接受手术的标准均为侧凸Cobb角>40°、或每年进展>5°.分析两组在初次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矫形效果、C7~S1增高值、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9个月,平均39.9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单棒组平均90°±14°,双棒组平均78°±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6);术前矢状位C0bb角,单棒组平均49°±15°,双棒组平均45°±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形效果:双棒组冠状位矫正率(54.4%±15.5%)显著优于单棒组(33.6%±10.7%,P<0.01);矢状位矫正率,双棒组为64.9%±49.1%,单棒组为46.8%±2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4,P=0.450).双棒组术后C7~S1增高值[(4.1±1.2)cm]明显优于单棒组[(2.6±1.1)cm,P<0.05].结论 生长棒置入是一种有效治疗和控制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相对而言,双侧生长棒置入在初次手术的矫形效果上优于单侧生长棒.
推荐文章
微创脊柱手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矫形的应用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人脊柱侧凸
微创脊柱手术
并发症
小儿脊柱侧凸成像
小儿
脊柱侧凸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成人各种类型脊柱侧凸的特点与手术治疗
成人脊柱侧凸
内固定
脊柱融合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前后柱生长板的组织学形态
特发性脊柱侧凸
组织形态学
生长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比较
来源期刊 中华骨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年,卷(期) 2011,(5) 所属期刊栏目 脊柱外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2-446
页数 分类号 R6
字数 43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1.05.00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24)
196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骨科杂志
半月刊
0253-2352
12-1113/R
大16开
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
6-1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8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111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