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摘要:
目的:基于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影响的实验数据,采用模型化与模拟化方法进行再分析,提取更多信息,阐明其配伍规律,为优化组方提供参考.方法:麻黄汤4个组分为L14(24+)正交设计,1水平为"使用",0水平为"不使用",药效指标为大鼠腋窝皮肤汗腺空泡发生率为作用指数.采用正交模拟法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分析各组分在复方背景下的重要程度和相互作用.模拟偏倚由4种视图及单组分实验结果综合评价.结果:麻黄汤各组分对大鼠发汗作用的药效影响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桂枝(B)、麻黄(A)、杏仁(C)和甘草(D),药效最佳组合为麻黄+桂枝,最弱组合为杏仁+甘草.结论:麻黄汤发汗作用药效贡献最大的为麻黄、桂枝,且两者作用相当,发挥最佳发汗作用须两者联用.
推荐文章
谈对麻黄汤发汗问题的认识
麻黄汤
发汗
发散风寒
麻黄
桂枝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
麻黄汤
发汗
汗腺
神经调节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脑内Glu/GABA比值的影响
麻黄汤
配伍
谷氨酸/γ-氨基丁酸
大鼠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苦杏仁和甘草有效成分的影响
指纹图谱
麻黄汤
不同配伍
苦杏仁
甘草
苦杏仁苷
甘草酸单铵盐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定量评价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学科
关键词 麻黄汤 配伍 模拟 定量分析
年,卷(期) 2011,(7) 所属期刊栏目 定理药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3-768
页数 分类号 R969.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青山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64 422 10.0 19.0
2 熊倩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1 26 1.0 1.0
3 张密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7 46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97)
二级引证文献  (86)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13)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7(1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9(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20(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麻黄汤
配伍
模拟
定量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月刊
1009-2501
34-1206/R
大16开
199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7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116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