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镍矿区人群中白内障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硫酸镍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代谢和增生有抑制作用,但目前镍对晶状体损伤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硫酸镍对SD大鼠晶状体的损伤情况.方法出生7~14d的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组、腹腔注射组.腹腔注射组、皮下注射组分别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2g/L的硫酸镍溶液10mg/kg,连续给药45d;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给药后每2周裂隙灯下观察SD大鼠晶状体的变化,给药后45d参考LOCSⅡ、LOCSⅢ的评价标准对晶状体的前囊、核区、皮质和后囊进行混浊指数评分,评价SD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45d后处死大鼠,取下完整晶状体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区混浊指数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11,P<0.05),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区混浊指数评分虽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55,P>0.05).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后囊混浊指数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16,P=0.004;t=7.464,P=0.009).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后囊晶状体混浊指数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87,P=0.000;t=10.533,P=0.002).各组大鼠晶状体皮质区和核区混浊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注射组、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指数总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58,P=0.001;t=10.188,P=0.003);皮下注射组晶状体混浊的总评分高于腹腔注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05).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胶原纤维变性均比空白对照组严重,皮下注射组大鼠的晶状体胶原纤维变性比腹腔注射组明显.结论 硫酸镍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均能对SD大鼠晶状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晶状体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晶状体前囊和后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