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怒江峡谷区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山高坡陡,生存环境恶劣,其发展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将脱贫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怒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怒江的脱贫需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有机结合起来.怒江的反贫困模式以脱贫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提高区域人居环境容量,走农民增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怒江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模式为:旅游扶贫模式、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易地扶贫安置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合并整理模式和生态补偿扶贫模式.
推荐文章
基于层析分析法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地理信息系统
怒江峡谷
人居环境
滇西北怒江峡谷蝗虫对不同生境的选择
蝗虫
生境选择
定量采样
聚类分析
滇西北怒江峡谷
乌江峡谷瘠薄地立地类型及造林模式研究
乌江峡谷
立地类型
造林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怒江峡谷基于人居环境的反贫困模式研究
来源期刊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学科 经济
关键词 怒江峡谷 人居环境 反贫困模式
年,卷(期) 201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3-75
页数 分类号 F127
字数 68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7853.2011.02.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益敏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理所 51 314 10.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7)
共引文献  (417)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3(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4(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5(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怒江峡谷
人居环境
反贫困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双月刊
1003-7853
23-1216/N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103号
14-125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7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441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