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对沉积物的修复技术中,原位覆盖技术能够降低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污染物对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能够减少污染物向下游的迁移.在本研究中,将活性炭添加到受HCHs、DDTs污染的沉积物中,考察了活性炭剂量、粒径以及活性炭与沉积物接触的方式对HCHs、DDTs水相平衡浓度的影响,及对半渗透膜(SPMD)吸收HCHs、DDTs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的活性炭为沉积物TOC含量的4倍(7.6%)时,活性炭与沉积物接触150 d,HCHs、DDTs的水相浓度分别减少了99.76%、97.68%;SPMDs对HCHs、DDTs的吸收量减少了97.19%、100%.将3种不同粒径的活性炭加入到受污染的沉积物中,结果显示,采用0.075~0.27 mm的活性炭处理28 d时,HCHs、DDTs的水相浓度分别减少99.63%、96.33%,SPMDs吸收的HCHs、DDTs的量降低了91.52%、98.76%.当活性炭与沉积物的接触方式不同时,对活性炭和沉积物进行持续的振荡能更有效地降低HCHs、DDTs的水相浓度以及SPMDs吸收的HCHs、DDTs的量.我们的研究证实,向受到HCHs、DDTs污染的沉积物中投加活性炭,是一种有效的原位修复方法.
推荐文章
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生物富集
六六六
滴滴涕
生物富集
太湖
河蚬
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DDTs
HCHs
珠江
入海口
表层沉积物
残留特征
风险评价
五指山地区水和沉积物中HCHs、DDTs和PCBs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五指山
HCHs
DDTs
PCBs
含量分布
风险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活性炭固定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研究
来源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HCHs DDTs 沉积物 活性炭 固定
年,卷(期) 2011,(5) 所属期刊栏目 环境水质学前沿专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与管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08-1014
页数 分类号 X5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清 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 7 81 4.0 7.0
2 刘希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12 98 5.0 9.0
3 张桂香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34 2.0 3.0
4 韩丹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92)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HCHs
DDTs
沉积物
活性炭
固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工程学报
月刊
1673-9108
11-5591/X
大16开
北京市2871信箱
82-448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843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1328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