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治则应遵循以补为主,治法选择相应的益气、养阴、温阳、补血,临床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如《内经》认为胸痹虚证与气血亏虚有关.张仲景把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即本虚标实之证.《诸病源候论》阐述胸痹虚证的病机主要是胸阳不振、气血虚弱、心失所养.孙思邈在继承张仲景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胸痹病证的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不但注意了阳虚,同时亦在治疗上又分为阴虚、血虚、气阴两虚及兼有郁热等几个方面.任应秋认为: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而发生病变,亦首先是在于阳气方面的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治疗上提出“补法”,以益气法治疗胸痹虚证.
推荐文章
胸痹心脾两虚证因机特点及论治探析
胸痹
心脾两虚证
病因病机
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唐蜀华教授从瘀热辨治胸痹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
胸痹
气阴两虚证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唐蜀华
胸痹(缺血性心脏病)心脾两虚证辨证标准研究
胸痹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脾两虚证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对胸痹虚证的认识
来源期刊 吉林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胸痹 虚证 中医理论
年,卷(期) 2011,(10)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34-935
页数 分类号 R256.22
字数 170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5699.2011.10.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英强 96 601 14.0 21.0
2 柳威 14 42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3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胸痹
虚证
中医理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中医药
月刊
1003-5699
22-1119/R
大16开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12-4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72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19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