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1986-2008年生态足迹(EFs)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20个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5.74%.2008年,处在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市(9.143 6 hm2),枣庄市(6.340 4 hm2),淮北市(6.185 2hm2),济宁市(5.004 9 hm2);后4位的分别是阜阳市(1.038 5 hm2),周口市(1.122 1 hm2),宿迁市(1.209 7hm2),开封市(1.319 5 hm2).各成员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近8倍,其中能源用地是导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ECs)表现为稳中有降,但各成员市之间空间差异程度不大,基本在0.4~0.7 hm2之间变化.由此,淮海经济区生态供需状况由1986-1988年的较小盈余,1989年以后逐年出现生态赤字,到2008年人均赤字(EDs)达1.692 1 hm2,年均增长29.08%,显然现有生态承载力已不足以支持其生态足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依靠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赤字差额,这种发展模式对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各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指数(IES)普遍偏低,半数以上的城市处在"中度不可持续类"发展状态.其中,莱芜、枣庄、淮北、济宁、泰安、徐州、日照等7市已进入"强不可持续类"城市.最后,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