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 h和造模后2、6、12 h取血,检测PT、AFI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 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 h 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 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推荐文章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体会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15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噬血细胞综合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产后大出血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抢救护理
产后大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抢救
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改进
凝血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
来源期刊 实用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内毒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动物模型
年,卷(期) 2011,(19)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91-3494
页数 分类号 R1
字数 32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1.19.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血液科 36 117 7.0 10.0
2 李楠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血液科 6 30 2.0 5.0
3 杜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血液科 2 2 1.0 1.0
4 林国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血液科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创伤和损伤
内毒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动物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实用医学杂志
半月刊
1006-5725
44-1193/R
大16开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47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9364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