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逆向激动、逆行标记、细胞内记录与染色等现代技术,首次在大鼠、猫、猴身上发现,脊孤束(SST)、背索突触后(DCPS) 2种单投射性脊髓感觉神经元/传导束和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脊孤束-脊颈束(SST-SCT) 3种双投射性脊髓感觉神经元/传导束;这些神经元/传导束的兴奋性受NMDAR-PKC-NO膜信号传导体系调制.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基础提供现代科学策略.
推荐文章
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
动作电位
间室模型
底丘脑核
投射神经元
鸡基底前脑胆碱能皮质投射神经元区的ChAT样免疫反应神经元
基底前脑
胆碱乙酰转移酶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杏仁基底外侧核神经元电活动的研究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杏仁基底外侧核
电生理学
经络相关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树突投射
经络相关的运动神经元
交感节前神经元
树突投射
脊髓
神经示踪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经穴脏腑相关与新发现的脊髓投射神经元通路
来源期刊 中医药信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经穴脏腑相关 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脊髓感觉神经元/感觉传导束 脊髓背角 孤束核 背索核 外颈核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8-160
页数 分类号 R224
字数 46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406.2011.03.06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吉训明 320 2044 18.0 29.0
2 吕国蔚 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 103 754 15.0 19.0
3 张颜波 泰山医学院神经内科 92 496 12.0 16.0
4 李思颉 33 167 8.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经穴脏腑相关
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脊髓感觉神经元/感觉传导束
脊髓背角
孤束核
背索核
外颈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药信息
双月刊
1002-2406
23-1194/R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14-132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676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934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