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杨桦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内设置的永久样地为基础,布设种子收集器,定期收集并鉴定其中的种子,研究了紫椴(Tilia amurensis)种子雨的时空格局及其扩散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中紫椴种子雨均始于7月末,持续近3个月,种子散布的时间序列为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在9月中旬,第二峰值出现在8月中旬.7月末至9月初种子粒径增加明显,9月中旬之后,种子基本发育完全.原始红松林内紫椴种子雨的平均密度最大,为(239.8±185.4)粒·m-2;次生针阔混交林次之,平均密度为(222.7±135.2)粒·m-2,这两个林分的种子雨分布的聚集性较强.次生杨桦林中紫椴种子雨密度最小,仅有(94.1±112.6)粒·m-2,分布较随机.紫椴是针阔混交林和原始红松林中的林冠层优势树种,结实稳定,而在次生杨桦林中,紫椴以幼树为主,结实率较低.在次生针阔混交林内,紫椴种子雨与成树的胸径显著正相关,而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杨桦林内的相关性不显著.紫椴种子雨主要集中在母树的树冠范围内,空间格局自相关尺度为13.2~17.9m,但随与紫椴母树距离的增加,种子雨密度逐渐减小,趋于随机性分布格局.紫椴种子雨扩散的有效性表明:在靠近母树区域,种子雨密度远远大于幼苟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