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反刍动物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和野生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牛可感染带毒,野生动物偶然发生.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侵害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以突然发热、眼鼻排出分泌物、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解剖时在大肠可见特异性斑马条痕.小反刍兽疫的病死率为70% ~ 80%,大部分动物在感染后10~12天死亡[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942年首次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发生,随后几乎遍及了从撒哈拉沙漠到赤道的所有国家.多年来,小反刍兽疫病毒被误认为是牛瘟病毒( RPV)的变异株,然而它对山羊具有特殊致病力,对牛则无任何致病作用,现已明确它们是二种不同的病毒.我国周边包括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家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小反刍兽疫疫情.2007年7月份,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2].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共分为4个系,其中Ⅰ、Ⅱ、Ⅲ系源于非洲,Ⅳ系源于亚洲[3],但只有1个血清型.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生的小反刍兽疫属于Ⅳ系,推测该病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该病作为一种重大的跨国动物疫病,严重威胁我同的动物卫生安全;因此,深入研究该病对有效控制其在我国的蔓延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对该病的预防还是以传统的弱毒苗为主,近几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推荐文章
新疆伊犁地区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小反刍兽疫
免疫效果
评估
模拟应用条件检测小反刍兽疫活疫苗的病毒含量
模拟应用条件
检测
小反刍兽疫活疫苗
病毒含量
小反刍兽疫疫苗研究进展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病毒
疫苗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病毒
流行现状
诊断技术
疫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反刍兽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11,(11) 所属期刊栏目 专论与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30
页数 3页 分类号 S852.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55)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月刊
1004-7034
23-1205/S
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243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147
总下载数(次)
36
总被引数(次)
4366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