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反刍动物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和野生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牛可感染带毒,野生动物偶然发生.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侵害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以突然发热、眼鼻排出分泌物、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解剖时在大肠可见特异性斑马条痕.小反刍兽疫的病死率为70% ~ 80%,大部分动物在感染后10~12天死亡[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942年首次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发生,随后几乎遍及了从撒哈拉沙漠到赤道的所有国家.多年来,小反刍兽疫病毒被误认为是牛瘟病毒( RPV)的变异株,然而它对山羊具有特殊致病力,对牛则无任何致病作用,现已明确它们是二种不同的病毒.我国周边包括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家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小反刍兽疫疫情.2007年7月份,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2].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共分为4个系,其中Ⅰ、Ⅱ、Ⅲ系源于非洲,Ⅳ系源于亚洲[3],但只有1个血清型.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生的小反刍兽疫属于Ⅳ系,推测该病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该病作为一种重大的跨国动物疫病,严重威胁我同的动物卫生安全;因此,深入研究该病对有效控制其在我国的蔓延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对该病的预防还是以传统的弱毒苗为主,近几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